燦爛的鼓樂文化——京東大鼓
京東大鼓是發(fā)源于天津市寶坻區(qū)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。主要樂器,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,右手擊鼓外,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。
由于伴奏及曲調簡單,演出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。因此,也非常的易學、易記,這也使得京東大鼓在津演唱的十分普及。
特別是七八十年代,天津的群眾文化相當普及,京東大鼓時常作為一種文藝匯演的表演項目。尤其是印刷工人董湘昆的演唱,聲情并茂,質樸無華,并常常自編自演一些曲目,深受天津廣大群眾的歡迎。
因此,在2006年5月20日,“京東大鼓”曲藝經批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成為我國的文化瑰寶。
據了解,京東大鼓音樂的雛形出現于清代末年,流行于北京以東地區(qū)。
藝人張瘸老來天津演唱后,在津收徒傳藝,使這一曲調在津傳唱,但當時尚無京東大鼓名稱,曲調也未定型。
早期的特點是用“怯”音演唱,字少腔多,并伴以鐵片擊節(jié)。開板“未開書,我先表這頭一回……”一唱就是十多分鐘。由于節(jié)奏緩慢,經常是未等唱完,觀眾就已散去。在津藝人劉文斌等向其他曲種學習,對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。他們引用民歌《廟門開》的旋律,融合落腔調與平谷調的音樂,改變了開板慢、腔長的演唱方式,完善了“十三咳”的唱腔,創(chuàng)作出與原型大不相同的新曲調,這就是京東大鼓的基本唱腔,它于二十世紀20年代中期在天津定型。其唱腔音樂的調式有兩種說法:宮調式和徵調式,從曲譜分析,調式交替是該曲種音樂的特點,主調式應為徵調式。
京東大鼓音樂經常出現4音,并形成了類似于“清角為宮”的調性轉換,但多為一兩句,沒有構成整段的轉調。在舞臺實踐中弦?guī)熑砸暼彝庀业目障覟閘,故可視為色彩性的調性變化。
京東大鼓的前奏,起初比較簡單。后來有所發(fā)展,建國后發(fā)展尤大,曲調豐富多了,色彩也更鮮明了,并且有離調的傾向。
以上便是關于京東大鼓音樂的簡單介紹了,燦爛的鼓樂文化需要更好的傳承!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偃師市神州樂器有限公司是***的鑼鼓廠,生產的大鼓品質上乘,如有需求,歡迎咨詢:135-9815-3062!
大鼓廠家:www.lyszyq.com